上海国际插画艺术节现场
作为第五届长三角文化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国际插画艺术节将于22日至25日举行。 1800余位艺术家参与互动,千余件主题作品深度欣赏……艺术节期间,主办方特邀《中国奇幻大雁》导演、编剧胡锐接受采访媒体报道,“国风”插画成为讨论的焦点。
上海国际插画艺术节现场
上海国际插画艺术节现场
胡锐认为,任何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国风”。 “这当然是一种文化自信。以前我们引进文化,输出很少。短短几十年时间,这些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创作,加上商业的支持,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速度。”
胡锐在艺术节上致辞
“国风”的风潮让人们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兴趣,胡锐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但无论流行什么趋势,创作者都可以有自己的。”他认为单纯跟风创作很容易被AI取代。一旦AI被喂入大量相同风格的内容,然后自行制作出相同风格的作品,如果这样创作的话,就会失去活力,风格会成为同质化趋势,这是令人遗憾的。 。
胡锐作品
“回归中国文化,找到对自己文化的归属感当然很重要。如果你能开始在形式和表面的视觉元素之外更深入地挖掘中国文化的‘看不见的本质’,你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启发,也会呈现出更多样化的创作成果。”
胡锐现场作画
近年来,《中国故事》系列受到业界和观众的好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基本材料、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都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熟悉的故事中寻求创新?如何探索更新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来诠释“国风”?
胡锐认为,我们不能只关注这几个主题,反复探讨。 “对于创作者来说,中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如果你懂中文,懂中文,能读到一些中国古代故事,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题材可以探索,当然,你还要重新加工、重新创作。”
胡锐作品
怎么挖?胡锐认为,首先需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花时间阅读中国文学和历史。这需要时间。 “但我们的创作者往往成长得太快,因此,我们需要放慢生活的节奏,读书、体验、生活,需要时间来积累。”
中国插画家的风格如何在国际视野中体现? AI时代,插画家如何应对时代变化?如何用科技来助力插画?
胡锐表示,只要创作者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那么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他都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目前不使用AI进行绘画,一直都是手绘。因为这种手绘方式首先是为了取悦自己。看到AI在视觉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不容小觑。”
《中国故事大雁》剧照
胡锐告诉记者,《中国故事大雁》共有208个镜头。每个镜头、每一帧至少需要三到四个小时才能绘制,有时甚至需要十几个小时才能绘制一帧……虽然创作期间的艰辛让胡锐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但精良的制作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每一帧都必须是动画师的一笔,几乎用了最辛苦、最原始、最作坊式的操作方法,这样最终的影片才能成为最完美的工匠之作。”
新华社·路口记者 徐宁
图片由上海国际插画艺术节提供